近年來,肥東縣突出黨建引領,通過織密組織體系、建強網格隊伍、精準賦能服務等方式,不斷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深入推進鄉村網格治理,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充分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切實提升基層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
聚焦系統性建設,織密網格體系,變“千條線”為“一張網”。合理劃分網格。以繡花功夫“織網定格”,按照戶籍村民50-100戶為單位,劃分綜合網格2516個。突出黨建引領,按照“一網格一黨小組”模式,同步建立網格黨小組。堅持動態管理,結合增減掛、整村推進項目,2022年以來累計合并、撤銷網格196個。推動“多網合一”。將黨建、綜治、民政、信訪、宗教、應急管理、防返貧動態監測等網格整合成“一張網”,合并、撤銷縣直職能部門在村設立各類網格1346個。出臺《肥東縣“黨建+生態環境”網格化監管和保護實施方案(試行)》,3200名網格員兼任生態環境巡查員。強化配套建設。實行陣地、標牌、著裝“三統一”建設,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等,因地制宜打造網格“微陣地”“網格解憂驛站”等網格議事場所680余個;在村組醒目位置設置網格公示牌2500多個;定制網格紅馬甲2500余件,網格員統一穿著紅馬甲,佩戴黨徽上崗。
聚焦專業化履職,選優配強隊伍,變“要我干”為“我要干”。明確工作職責。聚焦“賦能、減負、增效”,縣級出臺網格員《崗位制度》,明確政策入戶宣傳、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糾紛調解、民生事務代辦4項職責,鄉鎮(園區)結合重點工作,因地制宜制定20份個性化清單。建立網格事項準入制度,將行政執法、拆遷治違、協稅護稅等7類事項列入負面清單,明確網格員權責邊界。組建網格團隊。按照個人自薦、群眾推薦、組織選配等方式,從黨小組組長、村民組組長、退伍軍人、離任村干部等人員中選任網格員1.1萬余名。每個網格配備5名左右,分別聯系10-20戶村民。建立網格員隊伍臺賬,實行動態管理,明確“不服從村黨組織安排、長期在外務工、因身體健康原因無法正確履職”等負面情形,2022年以來,累計調整網格員910名。加強關心關愛??h財政每年按照農業人口10元/人標準,保障網格員基礎工作補貼。鄉鎮、村整合秸稈禁燒、治安巡邏等專項工作經費,給予網格員工作補助。圍繞網格員“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情況,集中開展“三亮一評”活動,累計評選出“最美網格員”676名,與評先評優、發展黨員等掛鉤,形成正向激勵。
聚焦精細化服務,搭建平臺載體,變“當下做”為“長久立”。堅持常態聯系。建立“敲門問事”制度,常態化推動網格員每周1次入戶走訪,收集民情民意2600多條,幫助群眾解決急難事979件。聚焦農村“一老一幼”,對低保戶、獨居老人、特困供養對象、留守兒童等4類群體實行“日必到四必訪”,建立網格員聯系臺賬,幫助4200余名獨居老人、910余名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困難722個。堅持閉環落實。打造“逢四說事”群眾說事平臺,每月逢4、14、24日,對網格員收集到的難以解決的問題,由社區黨組織組織利益相關群眾、網格員集中說事,進一步征集群眾意見建議,形成共議方案后安排“兩委”成員領辦、督辦、聯辦。辦結事項實行“一事一評”,群眾按照“滿意、較滿意、一般、不滿意”4個等次評價事項辦理情況,逐步建立以群眾滿意度為主要衡量指標的評價體系。堅持指數考評。建立“網格運行指數”,作為考核網格工作重要參考依據。圍繞“網格活躍度、工作完成度、群眾滿意度”,量化13項45條考評指標,由鄉鎮黨委每半年1次進行量化考核,明確“好”等次占比,年底由縣級進行獎勵表揚,促進任務布置在網格、工作推動在網格、考核獎懲在網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