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基層減負是發展所需,也是民心所向,不能只下達“過河”任務,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改革問效,幫助搭好“橋”、造好“船”,防止形式主義反彈回潮、隱形變異,讓基層干部把更多時間精力投入到推動發展、服務群眾上來
全國組織部長會議強調,持續抓好為基層減負賦能工作。為基層減負是發展所需,也是民心所向。要立足常態長效,聚焦重點任務,深化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切實把減負賦能進行到底,讓基層干部把更多時間精力投入到推動發展、服務群眾上來。
(一)
長期以來,職責邊界不清、權責不一致、責能不匹配等問題,導致基層負擔過重。要在發揮履職事項清單作用上下功夫,把清單打造成一份依法履職的“說明書”、屬地責任的“分界圖”、群眾辦事的“服務單”,讓基層真正從繁重負擔中解脫出來。
突出“清”。過去制定權責清單、屬地清單等,多是自上而下編制,難免與基層實際契合度不高。要跳出思維定式,深入調研、科學謀劃,由鄉鎮(街道)作為主體全面梳理自身職能職責,從根本上厘清鄉鎮(街道)職能職責和縣鄉權責關系,避免職責交叉、推諉扯皮。清單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明職定責,捋清哪些事情是基層干部應當重點做的,哪些是需要配合做的,哪些是不需要涉及的。要細化清單編制“顆粒度”,明確工作重點和邊界范圍,避免事項層層轉移、基層“責任兜底”的局面再出現,讓基層干部明明白白履職,種好“責任田”,干好分內事。
突出“特”。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每個鄉鎮(街道)各有特色、差異化發展。要把握共性,彰顯個性,堅持因地制宜,編制出符合當地特色的履職事項清單,做到符合基層實際、契合發展之需、回應民心所向,讓清單真管用真好用。要結合功能定位,在各具特色、切合實情上下功夫,把特色履職事項挖掘提煉好,堅決避免“千城一面”,確保清單立得住、落得下、行得暢。
(二)
基層減負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只下達“過河”任務,還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改革問效,幫助搭好“橋”、造好“船”,讓基層干部有更多底氣和動力抓落實。
以資源下沉促進“提能壯馬”。基層力量不足的困境長期存在,要采取“減上補下”、包片、派駐等方式,進一步充實基層一線力量。加快推進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引導吸納高校畢業生等高素質人才到社區干事創業。開展違規借調基層工作人員清理整治,讓黨員干部回歸基層、深耕基層、服務基層。要推動培訓下沉,通過數字夜校、半日課堂等多元形式,不斷提高干部發展經濟、依法辦事、服務群眾的能力。要加大保障支持力度,健全“年輕干部到基層去、領導干部從基層來”機制,推動職級晉升、年度考核優秀比例向基層傾斜,有序落實鄉鎮干部待遇提升、社區工作者待遇保障等政策,讓基層干部多一些動力活力、少一些阻力壓力。
以共建共享聚合“千軍萬馬”。基層治理“干部拼命干,群眾站著看”的現象客觀存在,其癥結在于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的渠道、機制不健全,企業、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等融入感、參與度不高。要引導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在職黨員進社區、回小區“雙報到”,讓黨員的“服務之手”和群眾的“需求之手”看得見、拉得上、握得住。依托結對包聯、社區“大黨委”等載體手段,引導駐鎮街單位、轄區企業、社會組織、群團組織等社會各類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推動新就業群體、熱心群眾等下沉為網格“N”力量,利用積分兌換、價值實現等方式強化“參與黏性”,實現全員共治、成果共享。立足本地實際,注重吸納消化院壩會、黨建引領小區治理、數字賦能基層治理等“他山之石”,探索打造更適宜群眾參與、更彰顯治理實效的應用場景,最大程度激發群眾當家作主的積極性主動性,構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格局。
(三)
形式主義由來已久,具有很強頑固性、復雜性與反復性,既容易反彈回潮,也容易隱形變異。從近年來各地通報的典型案例來看,一些地方“虛”字當頭、“空”字掛帥,缺頂層設計、無實招實措,出現以形式主義整治形式主義的情況,基層對此反映強烈。
減負要從“文來文往”到“實來實去”。一些基層干部反映,因為減負工作反而增加了一個會議、一項總結、一套報表,還存在“越減越負”的問題。這反映了少數部門對政策把握不準、執行不嚴,缺少跳出“精致務虛”陷阱、打破條條框框束縛的勇氣。要防止用層層套開會議、層層轉發文件、層層查看臺賬代替層層壓實責任,配套完善直達基層、直指要害的跟蹤問效、問責處理措施,實現上級謀實策、基層干實事、群眾見實效。
考核要從“繁文縟節”到“刪繁就簡”。少數地方檢驗工作成效仍是看匯報、看報表,考核指標設置不科學,重形式不重結果,導致基層干部一門心思都花在做任務、堆數據上,說到底還是考核“指揮棒”出了問題。要建立導向正、措施實、落實準的考核評價機制,破除多頭考核、重復考核、無用考核,注重工作實績和群眾評價,多維度、立體化、近距離將考核工作做準做精做實。
激勵要從“任勞任怨”到“敢想能干”。長期深陷冗雜事務,容易降低干部對工作的認同感、成就感,磨滅工作創造性、積極性。要探索建立數據集成、動態更新、多方共享機制,減少重復報送、多頭報送環節,減少“二傳手”“無用功”,將干部從無謂的重復性事務中解放出來,真正把時間和精力花在為民辦事、創造價值上,讓他們更有獲得感、意義感,激發創新創造的內生動力。






皖公網安備 340122023405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