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合肥市肥東縣堅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通過挖掘本地紅色資源,創新形式載體,講好黨史故事,充分激發黨員教育紅色動能,打開鄉村振興“活力密碼”。
深挖紅色資源,推動黨員教育“歷久彌新”。依托以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為代表的紅色資源稟賦,從陣地提優、系統研究、科學謀劃上下功夫,精心打造鄉村“30分鐘紅色文化生態圈”,讓全縣黨員群眾在“家門口”感悟紅色歷史、賡續紅色血脈。采取“以舊維舊”保護性開發模式,投資4.6億元重點打造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生態文化園,推動蔡永祥烈士紀念館、黃疃廟戰役紀念館、柯武東舊居等24處紅色遺址保護工作,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修繕5個紅色文保點基礎設施。組建“紅色文化工作組”,推動36名黨史、黨校、檔案專業人才下沉一線,開展革命史料搶救、征集和研究工作,編纂《中國共產黨肥東百年大事記(1921-2021)》《肥東黨史資料文集(第一輯)》《肥東簡明史稿》等叢書,深挖紅色資源背后的思想內涵,喚醒“東進抗日”“小葛碉堡”“先鋒農場”等12處“沉睡”資源。研究確定紅色“標識地”,推動中共合肥黨史館、東鄉支部展陳中心、合肥團史展陳中心等46處紅色景點連點成線、串珠成鏈,組織全縣2100多個黨支部定期“打卡”,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構建起有跡可循、有史可講、有景可看的黨員教育“紅色陣地”。
講好黨史故事,推動黨員教育“入腦入心”。注重創新形式載體,用黨員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黨的歷史和創新理論,厚植鄉村振興文化底蘊。開發“黨課開講啦”精品課件,先后制作《譚震林的線編草鞋》《瑤崗1949》《一盞不滅的馬燈》等精品課件36部,典型事跡片《人生如織》獲第十五屆全國黨員教育電視片觀摩交流活動典型事跡片二等獎、五佳攝像作品。精心撰寫《初心如虹》《赤心如炬》等本土紅色教材,創作《輝映東鄉》《永不退縮》等紅色革命情景劇,開展沉浸式教育,先后吸引3.6萬人次黨員群眾觀看體驗,不斷增強紅色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持續推動黨員教育常態化長效化,面向農村老黨員發放“紅色黨史隨身聽”962個,收錄學習強國金句、黨史教育有聲書以及革命題材戲曲、歌曲等音頻175個,變“看書”為“聽書”,實現“老有所學”不掉隊。在222個村全面推廣“紅色板凳會”,遴選620多名熟悉歷史、擅講紅色故事的老同志擔任“紅色民嘴”,定期邀請抗美援朝紀念章獲得者、“中國好人”、道德模范、光榮在黨50周年老黨員等深入“農家小院”“田間地頭”,“拉家常”“講黨課”,以紅色文化精神引領文明鄉風。
做好結合文章,推動黨員教育“見行見效”。堅持把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助推鄉村振興強大動能,建立“紅色+”模式,撬動鄉村產業“紅色杠桿”。堅持紅色為底、產業為基,先后打造“先鋒農場”“先鋒講堂”“先鋒小院”等鄉村產業基地,推出“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種田”“紅色大鍋灶”等10個親子游玩項目,集觀光、度假、體驗、研學于一體,年均接待游客超7萬人次,形成紅色主題“網紅”打卡地。把“土特產”3個字琢磨透,按照“本土文化、本土原料、本土生產”的思路,由黨史專家與設計師合作,從館藏文物、歷史史料、紅色故事中提煉視覺元素,引導周邊農戶參與制作文具、水杯、折扇、郵票、紡織工藝品等12類“紅色周邊”文創產品,讓游客留下感動,帶走回憶,努力打造帶得走的“紅色文化符號”。結合紅色美麗村莊建設,構建“村黨組織+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自主開發紅色文旅項目,探索“直播帶貨”新模式,讓手機變“農具”,直播變“農活”,帶動餐飲、民宿及農副產品銷售,為周邊村莊提供就業崗位160多個,戶均增收近3000元,每年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近百萬元,成為鄉村產業振興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