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肥東縣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加強陣地建設、建強人才隊伍、壯大集體經濟、發展特色產業,持續推進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互融共促。
加強陣地建設,打開“新格局”。
堅持以黨建示范引領助力鄉村振興,實行村黨群服務中心“三年提升”計劃,每年新建、改擴建40個村黨群服務中心,按照社區職能、服務群眾數、黨員數,形成三個提升檔次,原則上不低于600平方米,目前,共新建、改擴建28個。探索運行“黨建進組、服務入戶”模式,以村民組為基本單位建立黨小組,推動黨的組織體系向基層延伸。開展“紅旗黨組織”創建,目前已創成44個,另有115個黨支部納入培育庫。健全黨員聯系群眾機制,抓“黨建+服務”,依托村級黨員服務站、便民服務站等建設,設立服務專崗,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問題。完善社區黨組織對村級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領導機制,積極推行社區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
建強人才隊伍,選好“帶頭人”。
圍繞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導向,配置農村基層急需緊缺人才。公開選拔大學生到村任職,已選拔35名優秀大學生進入我縣村級后備干部隊伍,按需分配至16個鄉鎮35個村(社區),充實村(社區)工作力量。實施社區黨組織書記“頭雁”培育計劃,每年動員10名左右民營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縣鄉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退居二線、提前離崗或退休干部職工中的優秀黨員回原籍擔任社區黨組織書記。抓好書記人選后備庫建設,已有后備干部487人入庫。大力開展“帶頭人”能力提升計劃,舉辦村黨組織書記集中培訓班4期,開展村干部學歷教育,109名村書記取得大專以上學歷,實現村黨組織書記“能力+學歷”雙提升。
壯大集體經濟,注入“原動力”。
積極推進“黨建引領百企興百村”,制定“一村一方案”,明確“資產盤活型、資源開發型”等十大發展模式,推行“全面清產核資、盤活老舊糧庫”等十項具體舉措,投入6000萬元扶持120個村(社區)發展集體經濟。在20個鄉鎮(園區)各確定一個重點扶持村,謀劃各類項目608個、重點項目24個,吸收閑置資金1億多元。以學促干,提升村干部發展經濟能力。舉辦集體經濟發展專題培訓班,組織赴浙江嘉興、安吉等地參觀學習,累計培訓263人。實行“三個納入”,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納入領導班子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村級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重要內容,納入村級黨組織評先評優重要依據。完善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分配制度,明確集體經濟收益留存、分紅比例,抓好收益分紅,有效促進全民參與、全民共享,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積極性,不斷增強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截至2020年底,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總量超8400萬元,較去年翻兩番,年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社區)達到90個,占全縣總數37.2%,增幅超4倍,全面消除年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的薄弱村,實現了整縣提升。
發展特色產業,走出“新路徑”。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肥東縣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充分挖掘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紅色旅游業,將紅色基因與鄉村旅游充分融合,開發44處紅色遺址舊址,結合黨史學習教育,舉辦各類愛國主義教育活動800余場次,約30萬人走進紅色景點、景區和場館參觀學習,帶動周邊鄉村經濟穩步提升。打造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園2個,實施8個現代農業園區項目,推進“網點+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遴選10家電商龍頭企業,簽約結對20個村。加快推廣“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三位一體模式,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注重以鄉帶村,因地制宜發展主導產業,鼓勵培育“一村一品”,做大做強蔬菜、碧根果、黃桃等特色產業,通過土地流轉、就業、收益分紅等方式,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增收,切實推動農業升級、農民富足、農村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