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求黨員干部要與群眾打成一片,學會與群眾對話,善于同群眾交流。青山鄉的廣大黨員干部在深入基層做好群眾工作的過程中,堅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撂下面子”,誠心誠意地和群眾交朋友,把群眾當親人,用真心拉近與群眾的距離。
一是說群眾聽得懂的話。堅持用群眾聽得懂的話把政策講透、情況講清,不講空話、打太極、踢皮球,做到“心里怎么想,話就怎么說”,旗幟鮮明地亮態度、實事求是的擺情況、耐心細致的說道理。如將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概括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把提倡真抓實干比喻為“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對發展過程中的困難詮釋為“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最困難”;將“和諧社會”解釋為“親戚朋友要團結,左鄰右舍不打架,窮人大伙幫,富了顧大家”等,以真心、真情、真誠贏得基層廣大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二是說群眾愿意聽的話。按照“群眾的意見就是我們的鏡子,群眾的期待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的要求,堅持從柴米油鹽醬醋茶說起,從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談起,在與群眾交流的過程中多說群眾愿意聽的真話和實話,真誠地喊一聲“大娘”“大爺”、熱情地叫一聲“兄弟”、“大姐”,在真誠交流中把道理講清、講透。同時善講以短為主的群眾話,如“發展是硬道理”,“眾人拾柴火焰高”,遇事一是一、二是二,不推諉、不回避、不空口許諾,多替群眾想問題,多征求群眾的想法和建議,進而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讓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員干部為民辦實事的決心。
三是說與群眾能交流的話。堅持“上臺講話不如同坐一條板凳上說話”的原則,以喜聞樂見的群眾語言,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拉家常、話里短,避免使用大道理和專業術語,防止“葫蘆掉在井里頭——在下面飄著”。按照“上山下水問漁樵,要知民意聽民謠”的要求,通過講述家鄉變化、生活變化等,主動拉近與群眾的距離,讓群眾深切感受到黨員干部是“一家人,說的一家話”。同時多說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如將村(社區)工作喻為“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詢問村(社區)建設中發現的新情況、工作中遇到的新問題等,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詮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發展思路,真正做到與群眾水乳交融,扎扎實實地踐行好群眾路線。
包公鎮用群眾語言詮釋群眾路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皖公網安備 34012202340550號